长白山胡三太爷庙的位置在哪里呢?不知道的小伙伴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长白山胡三太爷庙在长白山的北坡。
长白山长白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在《山海经》称不咸山,北魏称徒太山,唐称太白山,辽金已有长白山之名。主峰长白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崂山有座千年古刹"慧炬院",胡三太爷在此隐居读书
崂山水库的北侧,曾经有一座著名的千年寺院"慧炬院"。这座寺院与石佛寺、法海寺齐名,号称即墨地区(旧时青岛全境同属即墨)的三大古刹。如今它的遗址,在华楼山阴的石竹涧,山林清幽之所。
慧炬院,当地人最早叫"石柱庵",因其庙后竖着有十余根丈余的大石条柱,有传说庵堂始建于东晋时期,原属不其县城。但是没有人给出确切答案,也说不清楚这些石柱的用处来历。反而寺院因此得名。
道凭和尚重建慧炬院
到了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 年),著名的禅学大师道凭和尚,辞别少林寺的恩师慧光禅师,云游至渤海之滨的崂山。他在华楼山阴发现了"石柱庵",见庵堂年久破败,但胜在周边环境甚佳,清幽僻静,是个修行的好地方,便立意重修庵堂,恢复荣光。
在道凭和尚的努力下,很快就筹集了足够的资金,庵堂得以重新修复。建成之日,道凭和尚为了纪念自己在少林寺的恩师,北朝晚期著名的佛门领袖,一代律宗大师慧光禅师,就把新建的庵堂改名"慧炬院",慧炬者,智慧之光的意思。
慧炬院落成后,道凭和尚留在当地修行,作为第一任住持,住锡数十载,这些事迹记载于《慧光传》中。由于在少林寺跟随慧光大师学法十年,道凭和尚的佛学功底甚高,是禅学大师和佛学理论大家。
道凭和尚是一代宗师,他讲经说法与众不同,"皆览卷便讲,目不寻文,章疏本无,手不举笔,而开塞任情,吐纳清爽,洞会诠旨,有若灯焉",经律大意都在心中,而且讲解清晰明了,听讲的人都受益匪浅。
据记载,道凭和尚在慧炬院住持数十年,一直到隋朝炀帝大业末年圆寂。他的墓碑在1958年时尚且存在,后修建崂山水库时被淹没于水下。
即墨"父子御史"与慧炬院
即墨县以前有座"父子御史坊",专门为当地蓝氏望族的名士蓝章、蓝田父子而立。蓝章曾经官至明代弘治、正德时期的监察御史、山西巡抚及刑部右侍郎等职,儿子蓝田也曾经担任河南道御史,履职陕西巡按。他父子二人官声甚佳,陕西地方有民谣称赞,"一按一抚,一子一父。虏不犯边,民得安堵"。
蓝章曾经写过一篇《慧炬院重修佛殿记》,记录了寺院当时的一些情况。文中记载,当时慧炬院所在的地方,以前叫凤凰峰,就是如今华楼山,"自响石渡溪而北,萦纡石田间,至麓下马步进,涧水从乱石下出,曲折百状,潺湲可听。入门竹树幽茂,薜荔满墙,茅屋在石岩下益奇,遂留宿焉。"
蓝章祭奠先父之后,一路行来,进到寺院,留宿了一晚。在寺院中见到了院主圆昶和尚,听大师介绍说,起初"院中颓败,榛棘弗治",一片杂乱。院子里还有两通石碑,扑倒在地上,一通碑文是隋代开皇年间设立的,是重修碑记,记录道凭和尚重建慧炬院的往事。另一通是元代所立,但是上面的字迹模糊,具体内容已经不可识别。
圆昶和尚对慧炬院的修缮,虽然不像道凭和尚那么全面,确也费了不少心血,特别是"重构大雄殿",让他很是自豪。圆昶和尚知道蓝章的威望和文才,请他写一篇重修碑记,蓝章却借故推辞。
后来"庚申余(即蓝章)焚黄先垅,复过院中,昶复以记请",蓝章上坟再次路过寺院,圆昶和尚又提出了这个要求,蓝章推辞不过,就写了《慧炬院重修佛殿记》,并且把以上经过都写了进去。
蓝章之子蓝田的文采甚好,他为官清正,得罪了朝廷奸党,被陷害入狱,后经友人营救获释,从此心灰意冷,不再为官。结束政治生涯后,他回到了即墨,整日不问外事,读书写诗,纵情山水。他也曾经到过慧炬院游览,还有《慧炬院上人》诗作传世。
诗中有"东海青山今始归,回头四十九年非。山中老衲频招我,月下残棋未解围"之句,应当是在慧炬院留宿,与寺僧闲谈后的作品,诗中颇有些厌倦尘世的消极意味,"东海青山今始归,回头四十九年非",已经说明他对前段仕宦生涯的否定,只有回到山中才是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看来,并不是每个人都倾心于当官为宦,前呼后拥的感觉,或许眼前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海印寺与慧炬院的渊源
明代五台山有一位高僧,名为德清憨山和尚。禅师梦见有一处金刚窟,旁边有一座大般若寺,跨进寺门就能到达虚空境界。德清知道,这就是《华严疏》中记载的"那罗延窟"在梦中示迹。
关于那罗延窟,唐代有记载称"梵语那罗延,此云坚牢,即东海之牢山(崂山)也。"于是,德清憨山大师对崂山产生了向往。他一路东来,到达崂山之后,由东麓沿海而上,果然在山崖上见到一座巨大石窟,与梦中绝似。石窟四壁光滑如龛,窟顶有浑圆洞孔,引一线天光射入洞中。憨山禅师认定,这就是传说中的那罗延窟。
憨山禅师心满意足,决定在此地住锡。朝中的重要支持者,慈圣皇太后闻讯,特别拨付了三千两白银,供他建造寺院。恰逢胶东天灾,饥民无数,憨山禅师就把御赐银两悉数捐出,救济百姓度灾,受到恩惠的,也有山下太清宫的道人。
憨山禅师选择的建寺位置,就在破败的太清宫,一方面是宫观荒废,另一方面也是位置绝佳。禅师想借太清宫,修造一座恢弘庙宇。然而,憨山禅师没有想到,这个计划会让他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佛道之争"。
当时太清宫什么样子。胶州进士赵任在《明万历重建太清宫碑记》中写道,"(太清宫)岁久丘墟,草烟花露矣,而三官庙仅存其半"。同时代即墨黄氏所撰《崂山志》中,也说太清宫"羽流窜亡,一二香火守废基,苦无籍。"当时太清宫破败顷颓,只有几间破房住着留守道士,大多数都流亡在外了。
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工程启动,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竣工,憨山和尚用化缘募捐的银钱,终于建成寺院,皇太后钦赐"海印寺",寺中供奉皇家御赐藏经十五部。寺院香火之旺盛,甚至能与五台、普陀相媲美。
岂料太清宫的道士耿义兰,从万历十七年开始,就四处状告憨山禅师,起因就是海印寺和太清宫的地皮之争。道士耿义兰专门写了一份《控憨山疏》,其中列举了禅师勾结内侍、私冒皇亲、诈称敕旨等诸多罪状。慑于憨山和尚与皇族内宫的关系,莱州府尹、山东巡抚都不敢接此诉状,以诬告罪将耿义兰杖刑了事。
耿义兰并不放弃,终于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找机会将诉状递到了皇帝面前。此案牵扯后宫争斗,万历皇帝正好借此做文章,下旨将《控憨山疏》中所涉官员及人犯提审治罪。憨山禅师以"私建寺院"罪名,被充军发配广东雷州。
憨山禅师问罪后,万历皇帝御批"毁寺复宫",拆掉海印寺,恢复太清宫。崂山太清宫获得皇帝支持,拨付巨资重修。而一度兴旺的海印寺,再也寻找不见。海印寺被拆毁的时候,憨山禅师的两名弟子,洞闻和尚和汉月和尚,带着僧众将寺中保存的各类古籍善本,御赐藏经十五部以及供奉法器、佛门珍品等等,全部抢救出来,移送到华楼山之阴的慧炬院存放,其中弥足珍贵的,无过于海印寺那些古籍善本和禅宗经卷。
为什么选择慧炬院,只因明代时期,崂山以道教为盛,佛家寺院极少,慧炬院是少数佛家修行场所之一。至于即墨黄氏的华严庵和准提庵,都是清代末年的事情了。
胡三太爷曾在慧炬院读书
说到崂山,不得不提到一位儒学圣贤,他就是被神化的胡氏先祖——胡峄阳,地方人们敬称其"胡三太爷"或者"三老爷爷"。胡峄阳祖籍即墨(今城阳流亭洼里人),顺治十年(1653年)应童子试,遭到强行解衣搜身,先生不堪其辱,拂袖而去,从此终身不仕。回到故乡设馆授徒为业。
清代《即墨县志》载,胡峄阳"家贫甚,一介不苟取,蓬室瓮牖,悠然自得。雅工制艺,但视进取之途泊如也。"先生特立独行、迥异于传统封建士大夫的文人学者,颇有安贫乐道的颜回遗风。
胡峄阳晋学期间,先是在故乡洼里学习,后来至华楼山慧炬院中读书。慧炬院中藏书巨富,更有当年海印寺的遗存,古籍种类之多,涉及知识之广,让胡峄阳受益匪浅,学业进步神速。
在白沙河畔,与南岸的华阳书院隔水相望。华阳书院在华楼山之南而得名,是明朝南京刑部侍郎蓝章所创,蓝章后人子孙多读书于此,是蓝氏家学私塾。胡峄阳在慧炬院就读时,经常与蓝氏子弟会面,研讨学业,同游山水,感情深厚。
除了地方宗族子弟,还有一位名士贤达到过慧炬院,胡峄阳对他非常敬重,称为"叔度紫芝,惠我多矣"。这位给胡三太爷提供了很多教益的名士,就是山东昌阳人(今莱阳地区),号称琴隐先生的孙笃先。
慧炬院里的名士往来
孙笃先是明末昌阳人(今莱阳),崇祯三年(1630年)出生在淮南,比胡峄阳长九岁。孙氏也是书宦人家,父亲任陕西参政,他厌恶公门做派,无意附骥攀松,曾经在京城四家官署任教,但无法"合其光而同其尘",于是拂袖而去,成为闲游野士。
不久遇到朝代更迭,孙笃先更无侍迎新贵之念,归家不久,即东游崂山。由朋友引荐,与胡峄阳相识,遂成至交好友。胡峄阳对孙笃先非常钦服,称"自此若水若澧,一日三秋,叔度紫芝,惠我多矣!"
胡峄阳在慧炬院隐居读书,多年来,孙笃先也时常到慧炬院盘桓,游历食宿皆在此处,胡峄阳以师礼相敬。作为胡峄阳的挚友,百福庵的蒋清山也是这里的常客,胡、孙、蒋三人志趣相投、德行相契,常在此处诗词唱和、讲经说法。
孙笃先以诗作寄情胡峄阳,"两度相携入石林,溪边石上握谈深。烟霞共寄凌云意,风雨常怀连夜吟。"表达自己与这位小兄弟的深厚友情。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孙笃先去世之后,胡峄阳为他作传,对孙的人品道德、学术修为大加称赞,"不愿浊富,是以清贫。仪容秀古,耳目精神"。
【题外话】千年古刹今安在
至清代后期,慧炬院较少修缮,乏人管理。同治年间,庙堂多倒塌,地方上无力大修,就把原先的大殿,改建为三间佛爷庙。自此慧炬院走向倾颓。
民国时期的资料记载,至1939年,慧炬院尚在,基本格局完好,寺院住持道士是韩信奎,还有杂役僧人两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历经一千七百余年的慧炬院,留下了众多高僧名士足迹的林溪佳处,于1966年被彻底拆除,只剩庙基和碑座各一。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