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说文》中解释为“覆也,一说复审也”。
察——说文解字
“覆也”的意思是“屋檐向下覆盖”,另一种说法是“反复审视”,显然这种说法更贴近于我们现在的字意。
“察”字未找到甲骨文和金文,那我们就来看下它的组成部分。
首先是形旁“宀”,这个字我们读作“宝盖头”,实际上它有发音,为mián,现在只作为部首。甲骨文如下:
宀——甲骨文
这个就是房屋的侧面轮廓,右边的字形还画出了屋脊,所以其本意为“房屋”,比如“家”、“宅”等都是用“宀”做部首。
再来看声旁“祭”。我们今天读的多是jì,但其实还有一个发音,为zhài,读此音时为诸侯国祭国,首任国君是周公旦第八子姬伯翔,所以为“姬姓祭氏”。祭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食邑。现在主要用于姓。
说到这里,河南的朋友可能更有发言权,因为有个“祭城”或“祭城路”,本地人应该读作“zhà”,但是字典上没有这个音。至于究竟怎么念,还是留给专家和学者吧,但咱们至少不要念成jì。
在《说文》中对“祭”注音为“子例切”,也就是jì,《广韵》有两种注音,除了“子例切”之外,还有“侧界切”,也就是zhài,所以《说文》中的从“祭”声让我有些困惑,即便不懂这种注音法,但是“子例切”和cha的音还是比较远的,如果有“侧界切”还比较好理解。
所以“祭”是否为纯粹的声旁,我也不得而知,但很多解释其字意为,“祭祀时仔细地查看祭品、检查礼仪等”,所以还是用了其本意的。
“祭”的甲骨文有多种写法,但是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就是手里拿着肉,向神灵、祖先供奉祭品,进行祭祀。“肉”旁边的“点”表示在滴血,右边的“手”字前面出现过多次,可以参考《有趣的汉字之“右”80》。
祭——甲骨文
后期在下面加了供桌,也就是“示”。关于“示”的解释,前文已有论述,详见《有趣的汉字之“禅”57(上)》。
祭——甲骨文
西周金文时,“肉”、“示”和“手”三种元素已经固定。这里的“月”和月亮没关系,还是表示“肉”(详见《有趣的汉字之“有”79》)。
祭——金文
有的金文也将“示”放于左边:
祭——金文
小篆还是延续了西周金文的字形。
祭——小篆
参考:
1.手:
2.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