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二十年,年过三旬的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抛开各类电子产品,安静的坐在房间里,冲泡一杯茶水,从书架上拿起几年前买的鲁迅全集,再次翻开纸质书籍,在台灯柔和的灯光下,开始慢慢品味迅哥的文章。
开篇第一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用一个很短的句子描述出了一个自然画面,夜空深邃,无云无风,明月高挂,月光洒满人间的同时也在注视着芸芸众生。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读完这句话,学生时代的理解就是一个三十多年没有见过面的赵姓朋友突然出现并发生了联系,自己感觉很惊奇和欣喜,同时又觉得彼此之间有隔阂,心存疑虑。
现在来看这段话,内容不多包含的信息量确很大,一是时隔多年,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当初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朋友在三十年后已经达到了自己无法比拟的程度,回想起当初自己甚至还曾看轻对方,感觉自己目不识人。好在对方还认得自己,感觉有些惊喜,但转念一想对比双方的境遇,又觉得自己很是不堪,今日不同往昔跟对方往来必须小心谨慎,不然甚至连对方家的狗都不会多看自己一眼。这一段内心独白内容不多确道尽了世事的无常与沧桑,拓展一下就是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然而事实确是活的不如对方家的一条狗!惊喜、心酸、无助、苦楚交织在一起,涌上心头,何其悲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不是自己不努力也不是自己不上进,而是自己根本就没有机会。
短短的一段话,读完让我思绪许久,不禁回忆起人生前几十年的种种过往,都说“少时不懂鲁迅文,长大已是文中人”,其实这是成年人的悲哀,有些人在优质原生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很早就懂得了人情世故,步入社会后少走了很多弯路,更有甚者如鱼得水,而有些人在一般的原生家庭环境教育下,根本就是一张白纸进入社会,在经历了种种人和事以后,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认清社会和人际关系本质,这种能醒悟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不排除有些人仍然没有醒悟,仍然在经历着各种,被现实蹂躏的体无完肤。
面对这种情况没有更好的办法,说的通俗点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并且不能只读还要联系实际情况做深入思考,不奢望能有多大进步和改变,只求在社会中少交学费。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杯中茶残留余温,书还停留在第一个章节,望了一眼窗外喧嚣的城市已经逐渐安静下来,夜黑并没有月光,只有灯光映在书上,回忆告于段落,明日依然要早起搬砖。
人生的路说是很长,其实也很短,作为普通人活在当下,活在现实,毕竟物竞天择,身不由己。
二零二三年三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