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哪位亲王功劳最大:满清入关后的第一场科举大案竟是因宠妾而起

人气:313 ℃/2024-07-24 05:28:24

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后,顺治皇帝在宣布清朝建立的开国诏书中就明确要实行科举取士。满清入关后实际上国家的根基还没有稳固。作为与中华主体不相同的少数民族,清朝的建立,是对汉民族的一种侵入,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深知这一点。为了稳定刚刚建立的政权,年轻的顺治皇帝的治国的理念中就启用了和汉民族文化最为相关的科举考试,把读书人都稳定了,那么天下就稳定了。清朝科举从1645年正式开始,实行12年之后,在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在顺天和江南两个当时全国应试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考场同时出现了科场舞弊案,案发后,年仅20岁的顺治皇帝大开杀戒,震惊天下,血流成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丁酉科场案,也是中国科举史上因为科场案有关人员被判处死刑最多的一次科场案件。

丁酉科场案是由顺天乡试案和江南乡试案构成,由于都是在顺治十四年丁酉年发生的案件,因此统称为丁酉科场案。由于顺天(现北京)乡试案是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发生的,因此就丁酉科场案件,这篇文章重点讲的是顺天乡试案。乡试的参加者是主要是秀才,乡试录取后的秀才称为举人。这一年的顺天乡试,据史籍记载,共有5700人参加,录取名额为206人,录取率为3.6%。竞争激烈程度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不相上下,比的就是走“独木桥”的本事。

科举考试是国家的抡柴大典,皇帝十分重视。清朝入关后为了开展科举考试制定了《钦定科场条例》,同时为了体现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重视,考场人员都是皇帝钦点的。在这一次顺天乡试中,顺治皇帝钦点的正副主考官都来自詹事府,正主考官叫做曹本荣,副主考官叫做宋之绳。在任命正副主考官的同时,他又同时任命了14名同考官。同考官的职责主要是具体阅卷的,协助正副主考官进行阅卷把关。每一份试卷都有这14名主考官先看一遍以后写上批语,然后把他们认为优秀的试卷推荐给主考官,由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顺天乡试案之所以爆发,爆发点来自这14名同考官中有一个叫名叫李振业的同考官。

李振邺是浙江人,顺治九年考中进士,在顺治十四年的职务是大理寺左评事,官职不大,正七品的级别。这个人在史书上的评价并不怎么好,他在史籍上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少年轻狂,浮薄寡虑。他非常狂妄自大,并且这种性格也表现在他的私人生活方面。李振邺考中进士之后,从浙江到京城做官,虽是京官,但并没有把家眷带来,他一个人在京城不甘寂寞,就在京城里娶了个小妾。可李振邺是妻管严,因此自己养小妾的事情都是瞒着老婆的。在和老婆分居两地的日子里,李振邺和小妾你侬我侬的,十分甜蜜。这种好日子很很快就被一封顺治十四年的七月寄来的家书打破了:李振邺的老婆要来京城。这可急坏了这个妻管严,李振邺马上火急火燎的找他的铁哥们张汉商量。张汉是李振邺的老乡,住在北京很多年,原是上京赶考的秀才,因为多次应试不第,就一直在京城呆着,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张汉就是个地道的北漂。张汉在京城生活得非常辛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经常向李振邺求助。李振邺也念同乡知情,再加上张汉性格不错,很开朗又善于交际,因此这两个人平常关系也很铁。对于老婆要来查岗的事情,李振邺也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和张汉商量对策。但这两个人商量了很久以后还是想不出好办法。突然李振邺大腿一拍,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小妾连同她住的地方给送给张汉,这样老婆一来就查不到了呀!真是“机智”!张汉都被李振邺的大方惊呆了!天下还有这种掉馅饼的事情?不但送漂亮小妾还送房子,他一个吃上顿没下顿的北漂,一下子有房有家庭了。尽管张汉很惊喜意外,但是他还是说什么朋友妻不可欺,不能趁人之危之类的假装推脱,在李振邺的坚持下,顺水推舟地笑纳了。

影视配图

但是李振邺把小妾送给张汉不久,发现自己对小妾念念不忘,就找借口经常来张汉这里和小妾约会,搞得张汉头顶上绿油油的。有一天李振邺来和小妾约会,小妾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李振邺为了应付老婆查岗转身就把我送人了,实在没有良心。送人就送人吧,也不送一个有钱的,张汉就一个寒酸的穷光蛋,我跟着张汉能有什么好日子过?本来李振邺病急乱投医,在这件事上确实对小妾有所愧疚,听到小妾的哭诉更加怜香惜玉了。但是他一个正七品的小官,工资又不高,现在当的这个大理寺左评事也没有什么油水,想拿出大笔的资金接济小妾根本不可能。但是为了在心爱的女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也为了长久保持他们的情人关系,李振邺挖空心思,几乎天天都在琢磨发财的门路。

天无绝人之路,李振邺得到确切的消息,他被任命为这一次即将举行的顺天乡试的同考官。如此一来,这赚钱的机会就来了。李振邺马上把想法和小妾说了,并找来张汉,让张汉去联系考生,联系好了考生,他再给考生们关节字眼,他们就负责收钱。说白了李振邺就是要跟考生串通舞弊卖关节。关节就是在试卷的某个位置用约定好的几个特殊的几个字,这样考官就可以根据约定位置的特殊的字来找到跟自己有关系的试卷,然后给他打人情分,帮助考生录取。清代最后一科的探花商衍鎏就曾说过关节为密通字眼,其易藏者多再用虚字以为暗示。这意思是说通关节所有的字都是用虚词。近代著名的实业家薛福成曾经说:“条子者,截纸为条,订明诗文某处所用之字,以为记验。凡与考官房官熟识者,皆可呈递,或辗转相托而递之,房考官入场,凡意所欲取者,凭条索之,百不失一”。这意思是说考官和考官在考场中根据关节来录取考生。这种舞弊方式基本上不会有错失者。通关节是明清科举最常见的舞弊手段。

张汉北漂多年,这一次的顺天乡试肯定也是要参加的,况且张汉为人豪爽,认识的人多,那么生意应该不会太差。李振邺让小妾转告张汉,让张汉来负责卖字眼卖关节,就明码标价,每个考生收6千两银子,如果这个考生真的被录取了那就再加2千两银子。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现在把清朝的货币换算成我们现在的货币价值,按照米价来估算。在清代初期,以2两银子买一石大米来计算,每一石大米相当于现在140斤大米。按照现在每斤米平均3元钱人民来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210元人民币左右,六千两银子大约126万元人民币,8000两就是168万元。哇,这简直是天价!一个举人名额价格居然达到了百万元。那关节卖出去李振邺和张汉怎么分赃呢?这两人9:1分,每个关节卖6千两银子,李振邺拿5000两,张汉拿1000两。到时候他给张汉3个关节,只要张汉找3个考生,张汉就可以得到300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约63万元,这确实是一笔巨款。

张汉听到李振邺的这个想法,并没有很兴奋。因为他觉得李振邺太小气,才卖3个关节,即使能全部卖出去,自己最多也就只能能够拿到3000两银子。买卖关节这事本来就犯法,如果出事,李振邺可以躲在后面,只要李振邺不承认就平安无事,但是自己就保不住了,冒了这么大的风险还只能拿到3000两银子真的没什么意思。小妾一听张汉这么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况且李振邺明说着让自己过好日子,那多卖点关节,钱自然就有得多。并且想要分的钱多,分赃比例至少是五五分。为了自己以后的衣食无忧的生活,小妾就和李振邺软磨硬泡,终于说服他不但五五分成的比例,还让李振邺一口气拟好了十几个关节,她拿到后就转给张汉去卖关节。虽然李振邺这么做是让小妾高兴了,但是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张汉拿到关节后就在外面疯狂的卖关节,而且为了让卖关节的学生相信他卖的关节是真的,他直接就说这是同考官李振邺让他卖的,因此尽管价格很高,但是这个关节确实很好卖。据统计张汉一口气就卖出去了24个关节。按照每个关节6000两银子来计算,总共卖出去144000两银子。按照五五分的话,李振邺和张汉每人能拿到7.2万两银子,折合称人民币他们每人至少可以拿到1500万元。正是张汉到处说这是李振邺让他卖的。所以京城甚至有这样的传言:这一次考试没希望了。单单一个李振邺就不知道卖出去了多少关节,另外还有正副主考官还有其他13名同考官呢?他们也在卖关节啊,所以他们卖了多少真是不敢想象,那些没有买关节的人还有什么机会考上呢? 张汉疯狂的卖关节,让全北京城的人都知道是李振邺让卖的,这不是明摆着黑自己吗?李振邺还打听到了张汉在卖关节的时候他多卖了一些钱,可是并没有一五一十的告诉他,有些钱就进了张汉自己的腰包里。李振邺对张汉是恨得咬牙切齿,他发誓他要报复张汉。张汉在这次舞弊案中,不仅仅是卖关节的中间人,也是要应试的考生。因此考试一结束,李振邺就按照考试之前跟张汉约定的关节很快找到了张汉的试卷看都不看就直接拿起笔在上面写下批语,说张汉的试卷答得纰漏百出,文理不通,张汉的试卷就会成为落卷。

阅卷(影视配图)

按照清代科举考试的阅卷规则,在阅卷的时候有多名的同考官同时阅卷,每名同考官都是随机抽取要评阅的试卷,不是说自己想阅就能阅哪一本的。这样一来跟李振邺通关节的考生的试卷就很难全部分到李振邺的名下由他来批阅。很可能就要分到其他考官的名下去了。那么李振邺必须想办法去找跟自己通关节的考生的试卷,但是要在这5700份已经密封了,泄露了的试卷中找到二十多人的试卷确实需要一份一份去核对,看看上面确实有没有通关节字眼。与李振邺是同考官的身份不太好放肆的在考场中找试卷,于是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带进考场的随从。李振邺把自己卖了的24个关节和私下给朋友的1个关节的字条给随从。但随从费了很大力气去找,最后在五千多份试卷里面他只找到了5名跟李振邺通关节的考生的试卷,还有其余二十分没有找到。李振邺给这找到的5份试卷打了人情分,推荐给主考官,其他二十名跟自己通关节的考生李振邺就没放在心上。

但是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办事。李振邺总共收了24个人的钱,还有二十个人没找到试卷,而李振邺也不会想着把钱退给买关节的考生。在李振邺看来,他作为阅卷的同考官,在考场中是不是真的帮了这一些买关节的考生的忙,一个普通的考生根本不会知道,只要说自己帮了就帮了,反正最后录取还是不录取又不是他说了算。因此李振邺想到的根本不是退钱,而是为自己开脱,所使用的手段就是虚张声势。等到这次考试的录取结果公布,他四处炫耀,明目张胆的说谁能考中举人完全是自己的功劳,没有我他根本不能录取。之所以这么虚张声势,就是两个目的:一是显示他自己能力强本领大,买关节的要是想来找他退钱,那就得掂量掂量;二是自我开脱,转移矛盾。让那些跟自己通关节的考生知道,李振邺凡是真收了钱的都能帮忙考上,没想到就是被张汉私吞了,他们想退钱就找张汉去。但是李振邺这样的虚张声势并没有能够让考生转移注意力,考生们全都是在骂李振邺是个卑鄙无耻,流氓耍赖的小人。但尽管如此,这些考生也没有胆子去举报李振邺也没有动胆子去找李振邺退钱,因为一旦找李振邺闹开,自己也会被抓,因为买卖关节是犯法的。因此他们只能忍气吞声、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但张汉不吃这个闷头亏,他帮李振邺卖关节,结果李振邺帮不上自己就算了,还把他拉去堵枪口,因此张汉剪掉了辫子穿着一身破衣服,把自己装成疯子,把李振邺卖关节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写出来,抄了很多份,四处散发甚至故意到官府衙门的门口去张贴,引起官府的注意。顺治皇帝接到举报,立即命吏部、都察院会同严讯,下令正式立案调查,并且抓捕了包括李振邺在内的涉案人员。在审讯的过程中李振邺百般抵赖,根本不承认自己卖关节。说自己卖关节完全是曾经的好兄弟张汉的个人行为,张汉打着自己的幌子去卖关节自己一点都不知情,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李振邺百密一疏,最终败在自己的随从身上。李振邺在阅卷时把25个跟自己通关节考生的关节写在纸条上给随从去找试卷,这份确凿的证据就是那张写满了25个关节的纸条,并且已经在调查组手上。李振邺的狂妄自大让他把纸条交给随从以后没有想过把纸条收回来,甚至都不记得自己写过这样的字条。但是随从也不傻,把这张纸认真保存起来,这张纸条出来做一个保护伞,这毕竟是李振邺的把柄。这张李振邺最不放在心上的小纸条成为了让李振邺万劫不复的确凿证据。当审理的官员向他展示的时候,一向狂妄的李振邺也只能一五一十的招供。审理案件的官员顺藤摸瓜也查实了跟李振邺通关节的考生还有其他考官的舞弊罪行。

审理结果上报后,顺治皇帝雷霆大怒,颁布诏书表明严惩立场:“贪赃坏法,屡有严谕禁止,科场为取士大典, 关系最重,况辇舆禁地,系各有观瞻,岂可贪墨行私,所审受贿用贿种种情实,可谓目无三尺,若不重加处治,何以惩戒来兹?”顺治皇帝认为科举考试中受贿行贿的情节十分严重,如果不严加惩处,尤其是顺天乡试是全国的榜样那就起不到震慑的作用,必须要从重惩处涉案人员。他决定判决李振邺等七人斩立决,不仅是对他们本人处以极刑,还他们的家人、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等等共计108人都受到牵连,全部流放到尚阳堡。他们的家产全部没收,这妥妥的是一人舞弊,全家遭殃。主犯被严惩之后,朝廷继续抓捕舞弊的嫌疑人,这一批一共抓了40人左右,到了顺治十五年四月,刑部按照皇帝严惩涉案人员的指示精神,对涉案人员进行审理。刑部建议对这40个人全部处以极刑,因为按照规定:“科举为抡才大典,考官及应试举子有交通嘱托贿买关节等弊,问实斩决。”只要是舞弊,通关节这类的全部都要斩立决。对于刑部的建议,顺治皇帝并没有立即表态。顺治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顺治皇帝下令刑部做好准备,准备40部绑索,40名刽子手和一排行刑的大刀,全部摆在太和殿上,然后将这40名嫌疑人带到太和殿,他要亲自审问。由皇帝在朝中亲自审问犯人,这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帝认为由他亲自问审,那些嫌疑人定会招供。但出乎皇帝意料的是这40个人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定罪。最后皇帝也没招了,只能先把这些人押到长安街上各打40大板。之后,顺治皇帝便宣布了处理结果:“本当依议发落。但多犯一时处死,于心不忍,俱从宽免死,各责40板,流徙尚阳堡, 余以议发落。”这大意上说的是皇帝认为他们所犯的罪依照法律应该处死,但是一次性处死这么多人,皇帝于心不忍,那么免死流放。

皇帝这样兴师动众的审问,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定能够查出真相,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顺治皇帝和朝廷中的大臣尤其是满族大臣,尽管他们非常认同用科举来选拔官员。但是他们对科举的了解实际不多。在《丁酉北唐大狱记略》中就记载:惟时满人尚未洞然关节为何物也!因此当审理这一场案件的时候,满汉大臣会审,负责审理这一起案件的刑部尚书图海是八旗子弟,对科举考试中考生和考官通关节舞弊的做法感到非常惊讶:“科举考试居然还有这种玩法!”不仅图海感到惊讶,当时年仅20岁的顺治皇帝也是很惊讶。由于科举主要由汉族官员主导,所以当科举舞弊出现之后,顺治皇帝就认为这是汉族官员在糊弄皇帝和满族大臣,觉得他们不懂科举可以瞒天过海。当这个年轻的皇帝意识到这一点时就觉得非常的愤怒。因此他对舞弊证据确凿的如李振邺等人毫不客气,直接斩立决,并且株连九族,流放七家人;对那些没有查出舞弊证据的人,他也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他们严加惩罚。皇帝要立威,他虽然赞同了科举选士以固国本,但是也允许在自己眼皮下发生这样弄虚作假的,挑战威严的情况发生。

百科

More+
首页/电脑版/网名
© 2025 NiBa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