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人就是把其他网民的信息挂出来,在平台上面将别人的身份以及一些相关的信息放了出来让其他人都可以看到。这是违法侵权的行为,不能效仿。挂人的原因通常是网民双方因某事争执不下,所以采用的挂人手段去恐吓或者伤害对方。
微博上面挂人就是在微博发帖子,帖子内容就是某人的身份与信息。微博经常会出现“挂人”、“撕逼”等现象,其氛围充满戾气,原因有很多。
2017年之后的微博,首页充斥着大篇幅的广告,用户在网上发布内容没有成本,也没有限制。无需实名认证所以不怕被认出,让很多人显示出了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恶意。
同时大量明星入驻引发粉丝效应在微博上的引战有一大部分由明星而起,明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带领一波节奏。而目前粉丝低龄化状况明显,很多未成年人在微博上会效仿成年人而展开更激烈的骂战。这些都导致了微博这个社区的戾气越来越重。
法官提醒:网上“挂人”极有可能涉嫌侵犯他人名誉权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近期刷微博的人多了,发帖、留言的网民也多了,但有部分网民将网络当成负面情绪的宣泄地,随意公开他人身份、言行,发布虚假、甚至是涉嫌侮辱他人的言论。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助理潘昌认为,虽然网民的“挂人”行为能逞一时口舌之快,但极有可能涉嫌侵犯他人名誉权。
“挂人”是网络词语,是指网民发帖公开某人的言行及身份。随着疫情的发展,部分网民出现情绪波动,把因疫情管控措施不能外出的责任,归咎于某些确诊患者隐瞒个人疫情,对官方发布的患者信息以偏概全,将患者的私密信息发布至微博,引发众多网友评论、转发。
潘昌表示,部分患者故意隐瞒信息,导致与其密切接触的多人被隔离观察,此种行为违反了《刑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可能构成犯罪。诚然,在如此严峻的疫情期间,部分患者的行为有违道德与法律,也引发了民众的愤怒。但即便如此,在网络上公开患者私密信息、诋毁患者的行为也不符合法律精神。
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名誉权和隐私权,患者也不能例外。因此,在防疫期间,将患者的个人私密信息发布至网上并大肆评论,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
潘昌介绍,侵犯名誉权要求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侮辱、诽谤等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并为第三人知悉。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与他人有关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
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言语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和扩散,易为第三人知悉。因此,故意在网络上使用侮辱性的文字贬损他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与他人有关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的行为,涉嫌对名誉权的侵害,需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疫情期间,发帖、评论本无可厚非,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法官提醒各位网民,在发声时须注意自己的言论,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苏雅
编辑:匡峰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