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印记之一百八十三《红拂夜奔》王小波/著
A:本书延续了上一本的风格,古今混写,逻辑严谨,情节分明,只是书写手法好像似数学矩阵般立体(现在想下以前佩服村上的双线条叙事简直逊爆了),对于数学不愿意擅长的读者,一定会只能看到皮毛的热闹,就像古文中读到勾三股四玄五并配有春宫艳图的内容,是绝对不会联想到藏有伟大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一样。
B:本书解决了一个疑惑,就是王小波在我心目中是否真的类似鲁迅风格还是仅仅形似而已,两本书已经印证完毕,就像我毫不怀疑本书其实也是沿用中国古手法版本的藏密费尔马定理的推证论文。只是我数学天赋太少,符号化不了。
C:要是说追本溯源,知道的就太多了,比如日本的变态特征,以及他们捕鲸原来是要造肥皂,以及“领导上”和“人瑞”的来历,以及出版界自古以来的潜规则等等。。。如此多复杂隐喻,就像是沿用无数剧透说明书再看《穆赫兰道》,绝大多数观众还是看不明白。
D:突然好奇他的教书的文理属性,尽管书中心中已经判定他学习出身必是数理无疑。度娘一番令人瞠目结舌:原来自他上一辈子开始,人家已经是文理双修了。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母亲宋华为国家教育部干部,原籍山东省牟平县。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这一突变对王小波的人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名字“小波”就是这一事件的记录。“大跃进”运动给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以从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在家中男孩排行第二的王二先生于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1992~1997年辞职成为 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 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 其实,我不太相信他是真的死了,就像本书红拂最后的开放结局,以及小王子作者的故事,估计他哥哥的书也只能是类似黑衣人消除记忆的欲盖弥彰吧,就像《木星上行》也提到了,不用全部清除记忆,少数的清醒者会自我了断,影响不了什么。看看线索吧:“《我的兄弟王小波》作者王小平与王小波既是手足兄弟,也是心性相通的知己,对于王小波生活中那些极具私密性的生活内容,作者都在书中进行了真实无欺的描述,他现为美国图兰大学的哲学博士,书中有很多对于回忆深刻的思考:因为在同一年里,他的两个优秀的弟弟王小波和王晨光博士接连离世。沉重的打击下写出这一切,对于作者而言充满艰难。因此,这也是一本充满勇气的作品。”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欲盖弥彰的清除世界上怀疑者的些许接近真实的记忆而已,就像以前太监打瞌睡记错了少许李靖伟大定理的隐藏线索,就变得完全不可解了。就像是费尔马先生寥寥数语折磨了几百年数学天才的生命意义,有时候,不如像书中卫公绝世穿越般聪明的晚年生活:难得糊涂,才能生活---只是生与活之间,即使历史来看,也隐藏着多大的不同啊。
E: 王小波在《红拂夜奔》的序言里说:“这本书将要谈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我想他真的做到了,《红拂夜奔》中,李靖,红拂,虬髯公风尘三侠在历史上的的形象被颠覆,而文本互涉的写作手法将他们之间所演绎的故事与小说中现代人王二和小孙之间的事情穿插交织在一起,而古代知识分子李靖与现代知识分子王二因为费尔马定理被联系在一起,淡定地透露着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红拂夜奔》所表现出来的对秩序、霸权的颠覆及对庄严的戏弄是其他同类小说不具备的。
F:现在我也知道了为何大学中流传的“男生必看王小波,女生要读周国平”的原因了,因为如此逻辑、数学的构思与写法,无论如何女生是不会喜欢的;而且估计是为了出版社编辑能卖出去而考虑要求的性花絮,这种应付差事似地不浪漫手笔,不仅是书中王二的合居变同居的那位“小孙”不满意,我想广大女生读者也是不会满意的,所以,还是仅仅推荐大学后的男生,慢慢品读吧,前提是,你曾经读过鲁迅的一些作品,比如《狂人日记》不讨厌的话,你一定会喜欢王小波。